广州光孝寺丨六祖智慧在这里发扬光大

2019-12-27

唐朝是中华文化最为鼎盛的时期,然而生于大唐盛世的六祖大师,从小接受的却是这样的教育——远离功名利禄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,做个实实在在的人。在那个大家都追求功名利禄的时代,他家祖训要求子孙不当官、不读书、不经商,安心做个打柴人。

 

所以六祖大师虽然示现为一个不识字的打柴人,但对他而言打柴就是在修行,六祖从小即开始修行,因此他一听《金刚经》“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”,即能体悟大道,一闻百悟、一闻千悟。“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”,就是不住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而生其心,把心中的垃圾全部都倒掉。

为什么在大唐盛世,恰恰是位一字不识的人体悟了这种大智慧?因为识字不等于有文化,有文化不等于有智慧。六祖大师说:智慧跟文字没有关系,没有智慧,读经千遍万遍是被经转;若有智慧则能转经;若能转经即同如来。六祖大师拨乱反正,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,让我们了悟佛法的大智慧。佛法大智慧虽朴素,却具有真理的普遍性,无处不现,所以说“心外无法,满目青山”。

而真正让六祖惠能名声大噪的,要数在光孝寺的一场“辩论”。

当年,惠能从黄梅五祖处继承衣钵,因招妒忌受到追杀,一路翻山越岭回到新兴隐姓埋名,长达15(一说16年)年。唐高宗上元三年,大法师印宗来到广州光孝寺,开坛讲经,惠能闻知赶赴这里。法会还没开始,一阵风过,幡随风飘动,幡下的铜坠相互碰击发出叮铛之声。闻者有人说是风动,有人说是幡动,一时争论不止。

惠能听后,知双方均未识本心,便说:“不是幡动,也非风动,是各自的心在动”,一番话,语惊四座。印宗法师得闻,知语出不凡,细观惠能,问:“我闻黄梅衣钵南下,莫非是行者么?”惠能这才将衣钵出示,印宗得知惠能身份后,便在菩提树(上文提及)下,为惠能剃发,愿事为师。

六祖惠能论辩的地方,即如今的风幡堂。堂前,同样有幅楹联:东土耶?西土耶?古木灵根不二;风动也,幡动也,清池碧水湛然。

这里的古木灵根,指的是菩提树;而清池碧水,应喻顿悟后的境界。

不仅有菩提树,这里还有传说中达摩祖师的洗钵泉、藏六祖慧能头发的瘗发塔、中国现存最早最好的东西铁塔、保留南宋风韵的大殿、国内罕见的南宋石雕栏杆等珍贵的国宝级文物。

寺内殿堂楼阁虽历经后代重修,却在样式、比例等方面仍保留了极多的唐宋古韵。

漫步光孝寺,一物一景都很有文化底蕴。
瘗发塔,又名六祖髪塔,当年六祖入光孝寺前,在怀集一四会生活了15年之久,他隐藏猎人群中,奔波崎岖山道,住“龟嘴崖”,吃“锅边菜”,六祖这种为肩负传承佛法重任,潜心修禅,不惜忍受千辛万苦,坚韧不抜的精神,让人肃然起敬,也勉励着一代代信众不畏艰险,渡过难关。
禅宗之佛理,讲究悟性;所以说顿悟,乃“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”。譬如“无情”说法,乃指人意识外的万事万物,不能只闻其声而应识其心,要以“法眼”听声不能光凭耳闻。毕竟万物说法,皆有自性;如如不动,着眼本心。

而光孝寺,早已作为地域文化的一个符号,所承载和历经的,已非三言两语能道清。只是走读,无论从历史、抑或局限于当下景观,都要知道,六祖智慧,只有在用心触摸中,才能勾勒出立体的观感。

- END-